Home >

从小而精到年产百万吨,国产莱赛尔靠性价比站稳市场C位

2025/5/13 11:26:00 0

莱赛尔

  在当前绿色时尚发展的浪潮下,作为新一代绿色科技纤维,莱赛尔凭借环保可降解、产品风格鲜明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莱赛尔纤维产量突破40万吨,同比增长27.4%,全球产能占比超60%。随着莱赛尔纤维头部企业产能持续释放,业内预计2025年国内莱赛尔纤维总产能将突破100万吨大关。在产能规模跃升与技术性能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莱赛尔纤维正从“小众选择”转向纱线、面料及终端产品企业的“核心原料”,成为近年来纺织产业链升级的关键支点。
  产能性能跃升,国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腾飞
  对于莱赛尔纤维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莱赛尔纤维分会会长、通用技术新材副总经理、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董事长于捍江认为主要源于国产技术的不断突破。
  在我国莱赛尔纤维没有实现产业化之前,万吨菜赛尔纤维生产线的总投资一般需要4亿元以上,生产线的投资成本较高,进口莱赛尔纤维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经过国内部分企业产线技改等项目攻关实践,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目前国内工程技术公司设计的高配置、高产能莱赛尔生产线投资成本已降至2亿元/万吨。与国外同等规模项目相比,国内投资强度显著低于海外,且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化、低耗化,大幅降低了成本。
  通用技术集团旗下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历经十八载努力,持续推进莱赛尔纤维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凭借自主创新,构建起工艺、装备、安全、自动化控制及工程技术系统一体化集成创新的万吨级莱赛尔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为加快推动莱赛尔纤维产业化,2015年,通用技术集团成立了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简称“中纺绿纤”),于2016年建成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化的万吨级莱赛尔纤维生产线。目前,中纺绿纤莱赛尔纤维年产能达11万吨,‌全套工艺自主可控,拥有完全的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成了全球第三的莱赛尔纤维生产线,大幅降低莱赛尔纤维成本。
  赛得利自2020年5月突破莱赛尔生产的技术壁垒将其量产,产能不断提高,2025年产能预计将达60万吨,是国内莱赛尔纤维总产能的重要贡献者。除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赛得利集团在市场推广方面表现非常出色,近年来联合下游优秀的面料企业,通过将莱赛尔与其他纤维的组合,实现了莱赛尔的四季应用,在针织、梭织、牛仔及家纺领域悄然兴起。
  此外,莱赛尔纤维所用原料来源进一步拓展。过去莱赛尔纤维的原料来源相对受限,如今随着技术发展,可使用的木浆种类增加,还能利用竹浆等其他植物纤维作为原料,原料供应更加稳定且丰富,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基础。
  应用革新,功能拓展与绿色升级双轮驱动
  莱赛尔纤维本身具有柔软、光滑、吸湿性强、透气性好,尺寸稳定性好等特性,与多种纤维混纺后,还能综合各种纤维的优点。近年来,企业立足自身特点,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出了多系列莱赛尔纤维,大大满足了下游需求。
  中纺绿纤针对纺纱领域研发出希赛尔、优赛尔、芙赛尔;针对无纺领域研发出卫赛尔;功能系列方面,有洁赛尔、安耐纤;零碳可持续系列方面,有绿纤竹、环赛尔等。特别是在2023年底,中纺绿纤阻燃莱赛尔纤维万吨级生产线生产一次性开车成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赛得利根据下游需求,研发出标准型莱赛尔、CL系列莱赛尔和无纺领域用莱赛尔三大品类。公司结合德美化学的Lyolink莱赛尔锁纤科技在面料端,配合下游工艺采用染色阶段浴中交联的方案,明显改善莱赛尔针织物的原纤化情况,得到了下游的广泛认可。
  ‌保定天鹅深耕莱赛尔纤维创新领域十几年,‌立足传统短纤技术,在细分领域保持稳定产能输出,研发出了多款莱赛尔纤维产品,包括交联型、抗菌、阻燃、短切等产品。
  ‌唐山三友则‌依托规模化生产和集团资源,强化基础领域竞争力,研发出麻浆莱赛尔纤维、高洁净莱赛尔纤维、超短纤维、长束纤维、龙胆纤维、交联纤维等品种,进一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了市场份额。
  此外,莱赛尔纤维的绿色生产工艺使得其环保特性进一步升级。中纺绿纤采用闭环溶剂回收系统,NMMO溶剂回收率达99.9%以上,且废弃物可生物降解。目前产品产质及资源消耗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领先于国内行业水平。赛得利莱赛尔纤维源于金鹰集团自有国际认证种植林,采用闭环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为纯物理反应,溶剂回收率高达99.7%,最终成品可100%生物降解。
  站稳市场C位,为下游提供绿色支撑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莱赛尔纤维以优异的绿色环保特性,被客户高度认可逐步应用到一年四季全品类产品中,在出口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2024年,赛得利(常州)纤维有限公司的莱赛尔纤维销售收额同比增长17.4%;今年一季度,公司产销同比增长30%,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6%,在常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速位居苏南第一、全省第二。
  纺纱行业是莱赛尔短纤维的主要应用阵地。2023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开展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应用情况专题调研,揭示了莱赛尔纤维在纺纱行业的普及程度。此次调研覆盖“2022中国非棉纱产品营业收入排名名单”40强的80%,涉及产能超过2000万锭。结果显示,约74%的纺纱企业已尝试使用莱赛尔纤维,约45%的企业将莱赛尔原料占比控制在10%左右,30%的企业将莱赛尔原料比例控制在20%—30%。这表明莱赛尔纤维正逐渐成为纺纱企业的重要原料选择,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和应用比例不断提升。 
  中纺绿纤的莱赛尔纤维在广东地区的牛仔产业中大放异彩。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牛仔纱线、面料及服装企业,累计助力生产超100万条牛仔裤。中纺绿纤还与江苏互帮纺织的合作,采用分子链交联技术,推出的抗原纤化针织莱赛尔纱线,显著降低了原纤化风险,为下游产品的高质量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泰森布业作为专注研发和生产棉针织品30年的企业,在莱赛尔纤维的应用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该企业运用赛得利生产的莱赛尔纤维,开发出了一系列差异化针织面料,并完成了染整工序。其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莱赛尔和羊毛、莱赛尔和桑蚕丝等多种混纺针织面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直面挑战,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于捍江表示,尽管莱赛尔纤维在产能增加和应用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在生产方面,原料供应问题仍需关注。莱赛尔纤维主要原料是木质纤维素,全球木材资源分布不均且存在可持续性管理问题,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在应用方面,消费者认知度低和织物风格有限等问题也制约了莱赛尔纤维的进一步推广。
  针对以上挑战,莱赛尔纤维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在生产方面,应稳定原料供应,与原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探索其他可再生植物纤维原料,如竹浆、麻类、秸秆浆等,拓宽原料来源渠道。在应用方面,应加强市场推广,通过广告宣传、参加行业展会等方式提高莱赛尔纤维的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同时创新产品风格,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出更多不同风格的面料。
  展望未来,莱赛尔纤维行业应继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拓展原料来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功能化研发,满足不同领域的特殊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莱赛尔纤维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纺织行业的主流品种之一。
  • Related reading

Guangdong And Guangxi Hand In Hand: Sanghai'S "Wisdom" Changes To Draw A "New Silk Road"

Successful case
|
2025/5/12 12:45:00
0

Hangzhou Chongxian: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Brand Building Go Hand In Hand, And Textile Enterprises Break The Wave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Successful case
|
2025/5/8 13:08:00
100

Building Standards, Improving Quality, Consolidating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Guangdong And Guangxi Jointly Draw The "Xin Silk Road"

Successful case
|
2025/5/7 19:34:00
0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Jiangsu Exhibition Group "Great Skills"

Successful case
|
2025/5/7 19:33:00
0

Create The "Outdoor Dream" Of "Textile County" With The Advantages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Successful case
|
2025/5/6 17:34:00
197
Read the next article

Tariff Rate: Joint Statement Of China US Geneva Economic And Trade Talks

On May 12, 2025, according to the joint statement of the China US Economic and Trade Talks in Genev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omised to reduce the mutually imposed tariff rates. At the same tim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